~.--~第二十五章朝野变动
赵匡胤说🟄得不错,到🜵🆠了永乐七年的时候,郭炜改造这个国家的意图差不多都已经贯彻🁮🉆了下去。
首先,四京制得到了确立,除开郭荣大力营建的东京汴州开封府大梁城之外,西京洛州河南府洛阳城、南京昇州江宁府金陵城、北京幽州北平府蓟城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修缮、改建和扩建。
在这其中,西京的改扩建规模最小,重点也就是对大唐的东都进行了一番修缮翻新🃏;南京因为有杨吴和南唐的连续营建,🔉⚞周军在平灭南唐的时候也没有发生惨烈的攻城战,故而同样不需要大规模的改扩建;倒是北京虽然曾经被辽国当作了南京来经营,但是其城池规模仍然显得逼仄狭小,宫城偏处于城市的西南隅,原先仅仅作为一个北疆重镇倒是无妨,不过要成为大周的陪都,这点规模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北京的改扩建动静比较大。
然而不管怎样,在周边安靖刀兵不起的环境下,中原在永乐四年的大水灾之后又再没有爆发过比较严重的水旱灾害,客观条件允许三处的工程负责人大规模地征发民夫、使用驻屯禁军和州郡兵,并且有一些更为高效的土工作业手段和工具,以及新型建材的投入使用,三座陪都的修缮和改扩建工程👭终究是顺利地完成了。
等到永乐七年年初,郭炜率朝臣、禁军游幸西京并且再一次决🗈🙩意迁都的时候,大臣们已经没有什么反🝀🈀🞙对声浪了。
当然,大臣们没有掀起反👜对迁都的声浪,倒也不全然是因为皇🗈🙩帝的威势日重,或者是因为西京已经营建得相当好了,又或者因为西京距离东京并不远,大家反正是用公帑搬一次家,确实无所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三年来陆陆续续地有些经历过先帝甚至前朝的大臣凋零,不少新进的臣子几乎是在当今皇帝治下才入朝的,所以在无关宏旨不涉及自身和本集团根本利益的决策方面,他们并没有🚪和皇帝对抗的勇气与决心。
最要紧的是三个宰相里面一下子换了两个。
先是首相王著,尽管郭炜的到来改变了王著的人生轨迹,曾经为帝王师的身份、首相的地位和皇帝的尊重,让王著不像另一个时空那么郁闷,也就没有了酗酒暴卒或者疑似暗杀的结局,不🁈🜟过王著好酒倒也不是假的,所以他最终还是倒在了酒坛上。
年纪还不到五十岁的王著,担🜴🆙任宰相十多年,出任首相都有六七年的时间,却因为喝酒中风而一夕病故,着实把郭炜打了个措手不及。幸好这时候没有什么战争,各项政策也都在井井有条地贯彻执行当中,倒是不至于让郭炜🟅🚱的政务负担骤然加重。
然后就是次相王溥,五十多岁的他倒是还算健康,不过在看到王著暴卒之后,或许🃏是看着老臣渐次凋零而有了颐养天☝年的想法,也或许是觉得自己应该给新首相让路吧,担任宰相时间更长的他还是上章告老🍶🌣🀾了。
面对这种天灾**,郭🁭炜也是没得办法,尽管他和王著算得上君臣相得无间,自信的他也不在乎王著担任首相的时间过长,并且在他看来,任期不到十年都算不上过长,但是这种现代医学都未必能够保🏵证的事🞡🕬情,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也就只好认命了。至于王溥的请辞,郭炜倒是很乐意接受的,因为他实在不愿意让王溥成为自己的首相,而以王溥的资历而言,只要他是三宰相之一,那就很难不让他出任首相了。
于是在给王著办完丧事,追赠其中书令之后🅮🌭,郭炜很快就准了王溥的请辞表章,将其罢为太子太保,列朝以备顾问。
下面的事情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作为硕果仅存的宰相,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吕胤进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户部尚书☜李昉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卢多逊进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
这样的宰相组合,五十岁上下的两个,四十出头的一个,还算是稳重与进取的平衡,新进的两个宰相都是担任六👟部主官有年🟋🛦,经验阅历肯定是不缺乏的,相信接下来撑个👾🎜👷五到十年应该不成问题。
至于六部主官因⚽🖷此而出现的空缺,户部尚书由知广州沈义伦入朝接任,这人虽然年龄偏大,都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过资历、官阶和经验算起来最合适,郭炜😆想想对方在广州这种地方都待了那么久,身体想必是能够坚持的,而且户部有枢密院度支部和三司使分担政务,📣🜨倒是不需要太过操劳,看起来挺合适他来出任。
而工部尚书一职,郭炜则是毅然拔擢了枢密直学士窦偁,这个历经地方知州、兵部职方司和枢密院的文臣,郭炜相信他有能力管好工部,和军器监、文思院、枢密院将作部等部门协调良好,真正把郭炜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本🄭质变化稳定化、日常化。
和政事堂方面比起来,枢密院的变化要小一些,而且只是因为军镇人员🗝的亡故引发的连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