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晚晴和薛敏都点头,一致认同要掌握主导权,席晚晴也特大气的说,“投资我们自己出就完全没有这样的顾虑,你估计拍一季需要多少资金?”
秦放歌就说,“如果节约点的话,一季七八集,大概一千万,省着点花应该是可以的。”
何茹芸就笑了,“一千万的投资,你自己就可以拿出来的!”
薛敏了解他的想法,“他担心的还是纪录片拍摄团队那边吧!这个班子要搭起来确实不太容易,要保证质量的话,必须得找专业的纪录片导演和团队才行,还得全国各地去取材爱……”
“那就投资再翻上一倍,拍摄团队的话,从央视那边挖人就行,有充裕的资金不愁办不了事。”何茹芸的想法非常的简单粗暴,“如果质量过硬,能大火的话,就算不在央视播放问题也都不大的,你自己做做宣传,卖给地方电视台,加上冠名权,网络播放权等等,就绝对不会亏本的。”
薛敏还挺赞成她的主意,她消息特别灵通,还说,“央视的很多纪录片其实也都的外包出去的,拍摄纪录片的导演都没有央视的编制,这样央视可以大大的节约成本。有才的纪录片导演还是挺多的,为了理想事业,就算央视给的价格不高也没正式编制之类的,也都是愿意去拍的。如果去找这些有过拍摄纪录片经历的导演,只要能对了他们的胃口,激起他们心中的热爱,花费应该也不会太高。要是和央视没有合约关系的,就更加容易招揽过来,回头我们再详细打听下……”
席晚晴也点头,“很多导演都是有自己的工作室的,张志文叔叔的话就是典型的代表,但绝大部分纪录片导演都没能混到张叔叔那么好的!”
“嗯嗯,纪录片的话基本是一集一个导演,但好的导演也不是那么好找的。”秦放歌说,他记得原来第一季的主创团队就属于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编外人员来着,拍完第一季就解散了。这两个时空虽然有很大变化,但国情制度都只这里,人性也都是一样的。
try{ad1('gad2');}catch(ex){}“这也能给更多年轻导演出头的机会嘛!”薛敏笑着说,“拍出来的纪录片一炮而红的话,他们也多了更多的名气,还要感谢你呢!”
席晚晴和何茹芸也都持同样的看法,席晚晴也笑,“就像你电影的副导演一样,锻炼之后完全可以启用他拍摄几部新的电影,看你对他的期望也都蛮高的!”
她们现在对秦放歌有着近乎盲目的信心,他提出项目来,她们第一反应不是怀疑可行性,而是想着如何使计划更完美。退一万不说,就算秦放歌的投资的电影纪录片全部扑街的话,她们也养得起他,真不是说着好玩。而且,秦放歌自己有才华,在音乐上的收入也只会是越来越多的。
她们讨论起这个来也都挺起劲的,也都是出于对美食的热爱,但怎样拍好这样的纪录片,她们还是没太多概念的,只能从普通观众所希望看到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这方面,秦放歌倒是能够侃侃而谈,毕竟他有亲自见证过的成功,第二季不被很多人认可的原因也都了然于胸。从一些导演的访谈以及大家评论中,其实就可以归纳总结出来。
薛敏她们都是比较厉害的,dv一直没停止拍摄,他滔滔不绝的想法也都被记录下来。比如他认为,要跳出一般美食节目只见食物不见人的窠臼,用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串起了民族饮食文化积淀的整个根脉体系,学会去抓普通人最朴素的愿望和有质感的生活细节。再就是,用考究的影像和音乐、充满知识和趣味地描绘各地人们获取食材、料理烹饪、共享美食的场景。
在引起巨大反响之后,最大的一个争议就在于很多美食家认为这部纪录片并非是单纯以介绍美食为目的的作品,里面还夹杂着地理、风土、人情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恰恰是这种完全颠覆了传统美食节目——加多少克油盐酱醋,再加什么食材的死板方式。它独特叙事的过程,却令观众耳目一新。是美食节目又不像美食节目,里面夹杂很多美食背后的故事,人文气息很浓。但也要把握其中的平衡度,过犹不及,第二季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太多的人文关怀甚至是不相干的故事都加进来了,造成了口碑和收视的大幅滑落。
他的这些想法,也得到席晚晴她们的赞同,不走出一条新路拍摄这样的纪录片肯定会扑街,要有创新,但又得有坚实的基础,牢牢抓住观众的心才行。
至于商业上的事情,秦放歌一般都不会太多插手,比如如何把这些导演挖过来,怎样约束,签订怎样的合同,做好怎样完全的准备工作。这些即便是席晚晴席晚晴薛敏几个人加起来,也都是搞不定的,还是得集思广益。
公司招聘人手就是做这些事情的,随着业务的扩张,人手的短缺也成常态,席晚晴就说公司还得要扩张多招聘人手才行,薛敏和何茹芸还都笑着恭喜秦放歌的事业越做越大。
秦放歌把这看成是责任,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想不被人剥削,就得有自己的团队,而想要养活这个团队,则必须寻找新的利润来源。用薛敏的话来说,也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