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祁元詝对宣武帝的了解,他是不会轻易做出加开恩科这种前代无有先例的事的,那么,到底是谁进言让天子加恩科,还得到了天子的应允,这就很重要了。

    天子所下开恩科之旨,本就未曾掩饰,很快,朝野就知晓了进言之人的身份。

    赵王世子、今皇太子嫡长子祁元询。

    知晓进言者乃皇第四孙祁元询后,新立东宫在天下士人那里的存在感,陡然便高了起来。

    懿文太子、废太孙父子二人在天子的刻意引领下,声名传扬多年,士庶之人,多闻其名。

    与此相对,如秦王、晋王、赵王这等年长皇子,本就与懿文太子年龄相近,天子在培养这些儿子的同时,也很注意,不会轻易让其收拢文人之心。

    这就导致了新太子在文人群体间的存在感实在是不高。

    再有之前的迁都之议,文人之中占据很大话语权的南人,很难对这位主要根基在北地的藩王有好感。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祁元询与宣武帝,出门随便闲逛一下,便能听到议论的人口出不逊直言的原因。

    可是现在,在开了恩科之后,新太子在士人群体里的好感度,陡然上升。

    这一回的恩科,自院试开始,乡试、会试,都会举行。

    经由本年之后的院试、乡试,便会诞生出一批的秀才、举人——因前头的科举已中举了一批人,这一回,年龄恰好达标,上一科有所不足的人,被录取的概率也会大得多——再加上之后的会试,鲤鱼跃龙门的机遇近在眼前。

    参加科举的读书人,都是希望能够中举的。

    便是学识不足,临场发挥得好,恰好碰上学过的类似考题的,也未必不能得中。

    是以每个人都觉得,只要机会足够,自己便有希望。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但是架不住这么想的人多。

    所以对于每个有心参加科举的读书人来说,多一次机会,当然是件好事。

    作为开恩科由头的新晋皇太子得到的好处很多,但是皇太子的嫡长子、原赵王世子祁元询,得到的好处也不少。

    或许说,作为恩科这一说法的提倡者,记住他的人比感念的皇太子的人还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