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水稻培育之法当真有效?”一个老农站在秦府的试验田上很是惊愕的问道。
秦府的老佃户老周头瞪了这老农一眼,很是不满的道:“那当然有效了,这可是咱侯爷再三交代下来的,这已经是培育的第二代了,侯爷说等到第四代的时候就会有效果了。”
那外来的老农其实也并不是正儿八经的农民,而是一位农官,是工部的一位主事,这些年一直在研究稻米种植产地,而秦安得知了此人,便毫不犹豫的跟李沿要了这个人,对此李沿颇为幽怨的吐槽秦安不讲究,这一来二去已经从工部调了不少人走了。
“这侯爷当真是天纵之才。”这农官啧啧道。
而在秦府,不同派系的匠人也在不断的讨论着各自领域的问题。
他们也开始参与到了秦府一些大项目的出谋划策之中。
秦安给足了他们钱财,每个人都在龙阳府有了宅子,每个人都有了月俸,可谓是春风得意。
不到七天,秦安就得知了一个好消息,那些铁匠打出了一块真正的钢材。
秦安亲自到了东院的车间里面检验钢材,这钢材无论是韧性还是硬度,都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强度!
“好钢!”秦安看着手里的钢板,很是满意的说道。
“凡是参与了炼钢的,统统奖赏一百贯钱!”秦安大气的挥手说道。
顿时,这些匠人们都欢天喜地起来。
秦安的大气让他们深深的折服,能够给这样的主人家手底下干活,他们简直是一百个愿意。
秦安的后院里正在悄悄的进行着一场工业革命,而在汴京城之中却是气氛有些怪异。
原因无他,因为汴京之中出现了很多抵制秦安诗词还有三字经一类的年轻人。
他们成群结队的拿着喇叭在街上大肆的呼喊,呼吁百姓们不要传唱秦子明的诗词,更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什么三字经,那都是害人的东西。
很多百姓不明就里,却又不敢逆水行舟,只能让自家孩子暂时的不要去读秦安的诗词。
“这秦侯爷怕是也支撑不住了,这一个月马上就过去了,那些难民怕是也没粮食了。”
“这侯爷想做好事,却把自己给搭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