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看看前方的人们说:“好,我们今天就来欣赏这首千古绝唱。我们在欣赏的时候,要注意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联系历史和现实,从而更加热爱新时代,也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我又说:“下面,我们看一副图画,听一听朗读的录音,先有个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听我这么一说,情绪顿时亢奋起来。
我把图画挂在黑板上,那画面上是苏轼站在赤壁欣赏如画江山的情景,正如词中所描绘的一模一样,山石凌空,巨浪拍岸,那画面壮观开阔,学生们专注地看着图画,神色愉悦激昂。
录音机放出一个男高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那声音浑厚,雄壮,动人心魄。
学生们都侧耳倾听,表情肃穆庄重。
两位领导也是如此。
我从来都不是自己一个人讲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是我的必须,让学生们发言是我的习惯。
我问:“哪位同学知道苏轼的生平概况?他的政治遭遇是什么?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的成就有哪些?”
学生们纷纷举手。我让几个学生来说,他们都说得很好。
两位领导的表情开始丰富起来。
我们重点来欣赏这首苏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我环视了一下教室,看看学生们说:“哪位同学知道本词的写作背景?”
这写作背景在欣赏作品时是很重要的,能够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学生们听我问,又都纷纷举手,我就让两位学生说了,他们说得也很好。
我做了总结和引导:“这首词是作者谪居黄州,游览传说中的赤壁时写下的,是他面对着如画江山,触景生情,缅怀往事,追慕英雄,联想自己而发出的慨叹。”
“下面,我们假定自己就是作者,走进如画的江山里面对着乱石、惊涛、故垒想象着赤壁大战,缅怀着古代英雄,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作者的感慨吧。”
我又放了一遍录音,又让学生们看那副图画,诱导学生们的精神王国进入词的意境之中去。
我看看学生们,看见他们的神态很有趣儿,他们有的闭上了眼睛,有的在傾听,有的在沉思默想……我知道,他们入境了。
接着,我带领学生们欣赏词的上下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