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文学社得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
最关键的是得有个称职的社长,可是谁来当这个社长呢?
傅景春也不行,他虽然德才兼备,但是没有组织领导能力,能干不能说。
我仔细地想了想在《新年献辞》活动中认识的学生也没有觉得哪个人合适。
有一天,我在收发室里呆着,思考着问题。
一个男学生进来了,他是个中等个,黑涔涔的,眼睛不太大,嘴巴上面有小胡茬的痕迹,我一看就知道他是参与《新年献辞》活动的学生,但我没有记住他的名字,可他却知道我是谁。
他就和我搭话唠起来,具体的语言我记不起来了,但大概的内容是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好像还有关于写作组方面的。通过谈话我感觉到他很热爱文学,喜欢创作,也非常热心于我们的课外活动,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我们唠了一会儿,我猛然想到这不就是我要找的文学社社长吗?我
有个这个一闪念之后,我就有意地用语言去考查他,越唠越觉得他是块当社长的材料。
我的心里暗自高兴。我提起成立文学社的事儿,他也很高兴,兴趣极浓,唠得更起劲了。
后来,我就直截了当地说:“咱们要成立文学社,你来当社长怎么样?”
他当时有点儿惊讶,接着,他就很爽快地说:“只要肖老师你信得过我,我就当这个文学社长!”
我点点头说:“我当然信得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他高兴了:“好,那我就干!”
这时候,我才问他的姓名和班级,他的名字叫蒋士全,是二年五班的。
蒋士全当社长一直到他毕业,他干的还真不错,他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写所谓的朦胧诗大有长进,他也曾得到了我们家乡小镇文人墨客的指教,后来他的诗作在刊物上发表了,有的在香港什么刊物上发表了,参加什么大赛也评上了。
他的组织能力也日渐提高,尤其是他的社交能力走向成熟,文学社长的职务为他的社交活动大开方便之门。
高中毕业他没有考上大学,他凭着大有长进的社交能力和写作能力上什么北京的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又是什么《北京青年报》的专拦编辑。
他是来自于农村,后来回乡探亲还到学校里来了,他当然看看我,后来又通了两年信,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地出版了自己的诗作《风翻过我的手》一书,他邮回来几十本让我们代售,可是没有卖出去,我来京之前,寄放到学校的图书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