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一年暑期,我们在李权广教授的带领下,前往丽江县(一)新陇纳西族村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调查,此次调研活动的队伍由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学生组成,有大学生也有研究生,一共十三人。其中我们大二民族学班的有三人,除了我还有同寝室的好哥们和忠以及一个不太爱说话的女同学姚梦嫔。和忠是丽江人,精通纳西语,是此次调查活动的翻译。
丽江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新陇村位于丽江县西部,辖陇广、乌芦、荣上、鸣安四个村民小组。
我们此次的目的是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全面调查了解当地的村寨概况、历史沿革、族源沿袭、亲属制度、民居建筑、婚姻家庭、教育发展等文化因素。
一路上大家没怎么说话,只有那三个民族学的研究生叽叽喳喳聊个不停,大巴车开在悬崖边的公路上,狂风从半开的车窗卷入,发出呜呜的响声,即便如此,依然盖不住那三个家伙的声音,他们聊的不是什么学术上的问题,而是大学时的风流史。
和忠被他们的声音搅得心烦,找我说话:“小王,给我讲讲你们壮家的风俗,让我乐呵乐呵。”
我绰号叫“小王”,其实我不姓王,我叫玉白,是广西马山县壮人。玉姓在广西分布很普遍,多以村或屯为单位聚集居住,我老家整个屯都姓玉,隔壁几个屯也都是这个姓。“白”这个字是我未出生就过世的爷爷帮我起的。
对于这个名字我一直怨念颇大,太娘!
明明都是“白”,姓李和姓“玉”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我一直埋怨没有唐代大诗人李白这么好的命。上学之后,同学老是“小玉”、“小白”的笑话我。直到后来听说屯里有个和清代文学家冯敏昌同名的家伙,叫玉敏昌,人送绰号“玉米肠”,我这才好受了一点。后来渐渐长大,大家也都懂了人情世故,就叫我“小王”。
扯远了。我回和忠:“我干嘛要给你乐呵,再说现在要去的是丽江,应该是你给我讲讲纳西人的风俗。”
和忠说:“来之前看的资料够多的了,况且我家那边大多都是白族,我们村就是个白族村,要不是说的纳西语,户口本上写的‘纳西族’,我真以为自己是白族的。”
大巴忽然猛地一个颠簸,车身向悬崖那边摆了一下,全车人顿时面色煞白,心脏几乎跳到嗓子眼里,好在车子很快摆了回去,定定的停在山路上。所有人惊出一身冷汗,胸腔砰砰作响。
我大口吸着气,心里大骂司机怎么开的车,一路上不怕死的在悬崖上狂飙也就算了,突然来这么一茬,是嫌咱们命长,想活活吓死谋财害命不成!
其他人已经破口大骂,大二人类学班的郭智袤骂道:“怎么开的切!突然刹切干些么!”
这人说话带着明显的地方口音,一路上,开车念“开切”,什么念“些么”,吃饭叫切饭,上厕所叫“上切所”……
“报……抱歉,刚才看到前边有人。”司机显然也吓到了,说话上气不接下气。
我们往窗外看了看,空空荡荡,哪有什么人。大家都说司机是看花眼了,嘱咐他接下来无论如何开慢点。
大巴重新发动,继续前进,速度当真慢了许多。
我心有余悸的看向窗外的悬崖,高耸竖直,连个石块树木都没有,这要是摔下去,这辈子算是到此为止了。
我忽然注意到另一边的山上站着几个人,有男有女,欢呼雀跃的又笑又闹,还冲着我们这边招手。我抬手伸出窗外,正要回应,就见他们两两成对抱在一起,从山上滚了下来,撞到凸起的石块皮开肉绽,鲜血顺着滚落的身子染在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