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条件良好,引信和弹体分离的古董弹药,和土里埋的未爆弹是两码事。
尤其是市面上卖的二战军剩弹,除了混有一定数量的臭蛋,但常规型号堪称物廉价美,比现代产的商业弹还便宜。
至于从卖家角度出发,不到1欧一发的s.S重尖弹是不是卖的太便宜了?
夏彧并不担心,要知道这可是一整个弹药库,子弹的数量单位都是按万来算的。
有个四五万发就是三四万欧元,更别说情报提示的还是50mm迫击炮弹。
老卡尔他们挖出来的同款炮弹除了掏空了做弹药模型,没有任何商业价值,但这种“库存全新”的炮弹,为安全起见,换个引信和基本药管就能直接发射。
要卖掉吗?
不,只卖子弹,炮弹都留下来,说不定过个几年可以用上。
夏彧可没有忘记自己开博物馆的野望,复刻的弹药再对味也不如原装,到时候弹药库里的这些炮弹都不一定够用。
强忍住掉头回沃斯特罗的冲动,他将恩尼格玛机收回手腕,闭上眼睛继续盘算。
弹药库的位置隐蔽,没必要现在就挖出来,而且比利时的军品收藏会出的主要是装备,弹药不会大批量出货。
等他从比利时出完货回来,换了新车再挖也不迟。
然后那些子弹可以直接通过网络销售,古董军品圈子,车辆大件比较少见,但各种枪械小件越发有拥抱互联网的趋势。
顾客直接在网上下单,卖方跟着邮寄到家,这样就摆脱了地域的限制,也促成更多的交易。
在这方面,美国佬才是先行者,夏彧走上修摩托之路,也有当年看了档叫《FamilyGuns》(我家就是军火铺)纪录片的缘故。
和大部分土夫子都是父子组队一样,这对美国父子创办了一家叫InternationalMilitaryAntiques的网站,主打线上销售各类古董军品。
他们针对的用户画像非常清晰,就是40岁以上,年收入超10万美元的老白男。
像这样的家伙才既有兴趣,也有消费能力,每年掏得出几千上万刀乐投资自己的兴趣爱好。
而为了扩大网站潜在用户,他们自己搞了档纪录片在国家地理频道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