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啃完馒头,不知不觉到了半夜,熟悉的锣声响起,小口里出现了一份试卷。
第二场考试开始了。
这场试论一、制五、诏、诰、章、表内科各一。
徐槐浏览了一遍试卷,大致有了数,提笔蘸墨,开始沉思。
首先,她选择了“论”作为开篇,以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见解阐述了对治国理念的看法,言辞恳切,条理分明。接着,她转而撰写“制”,模拟了一份朝廷的诏令,文字庄重而威严,恰到好处地T现了皇权的威严与恩泽。
后面各题,皆字字斟酌,依照往常的习惯,答得滴水不漏。
随着最后一笔落下,徐槐轻轻吹g墨迹,小心翼翼地将试卷卷起,放入了墙上小口之中,等待着收卷。
三场考试是连续的,每场三天,中间不得擅自离开考场,所以考生需要在此停留九天。
最后一场考试开始,这场试经、史、策五。
史论一,评编撰《永昌实录》之得失,;史论二,论述历代变法之利弊;
策问有一题,则为“安国全军之道”。
永昌为新朝年号,这是让考生直接评判皇上所为,是否能名留青史。
提及皇上所为,岂不正是那场惊天动地的起义壮举?
徐槐不禁涌起一阵寒意,此番史论作答若有差池,恐会人头落地。
必须谨言,避免触及敏感言论,他深x1一口气,提笔之前先在心中默默构思,力求每一字一句都恰到好处,既不阿谀奉承,也不失之偏颇。
还有这策论,“安国全军之道”源自《孙子兵法》,她暗自思量,这题放在这里,意指前朝留下的藩王制度。
新朝初立,皇上必是想要借此考验众举子对于稳固政权、削弱藩王势力的见解。
她豁然开朗,笔尖在纸上轻点,开始构思如何将自己的观点融入这策论之中。
既要表现出对《孙子兵法》的深刻理解,又要紧密联系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她想到,可以借鉴《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强调以智取胜,通过政治手段而非单纯的军事力量来逐步削弱藩王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