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P小说馆>科幻>楞严经修学应用 > 第3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菩萨第一件事情先修空观,先破除心中的颠倒想,把心安住下来。这个地方有三段,丁一、达妄本空,丁二、知真本有,丁三、结示法要。

    在修空观的时候,我们要观想妄想的本质是空寂的。妄想它只是一个你的根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根境的碰撞产生一个想象,这个想象它只是一个暂时的相状,它没有实体的。为什么没有实体,到经文,佛陀会详细地开示。达妄本空就是第一件事情你要改变妄想,因为你要不晓得妄想是空的,你很难改变它。这里面有五段:

    戊一、征起缘心,戊二、喻明调伏,戊三、牒其内执,戊四、正破非内,戊五、结示本无。

    先看第一段,佛陀先用阿难尊者他的一段过程来解释攀缘心的相貌。我们先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这段经文是怎么回事呢?是说,阿难尊者示现是凡夫,标准的生死凡夫。阿难尊者他出家以后是做佛的侍者,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出家已经十二年。有一天,阿难尊者在结夏安居的时候他出去托钵,他一个人出去托砵,那么他托钵的时候遇到摩登伽女,摩登伽女是一个淫女——就是卖淫的女众。他跟摩登伽女过去是五百世的夫妻的因缘。我们都知道我们很难摆脱过去的因缘。摩登伽女一看到阿难尊者的时候,因为她过去生是跟阿难尊者有恩爱的想象,她那个恩爱的种子还在嘛,所以她的眼根看到阿难尊者的时候,她那个沉睡的种子就醒过来了,就对阿难尊者产生一个爱取的妄想。

    从经文来看,阿难尊者应该也动了念头,他对摩登伽女也动了一个爱取的妄想。两个妄想就产生感应了。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已经堕入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淫躬抚摩,将毁戒体”。但是阿难尊者毕竟是出家十二年的一个出家众,所以在紧要关头他的戒体产生了力量,他这个时候内心产生另外一个抗拒的力量——不可以!我已经出了家,我已经受了戒。所以这个时候这个戒体开始在触动阿难尊者的善根,但是他的妄想的势力很重,那么这个时候,妄想跟戒体两个真妄交攻,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就忆念佛陀,“世尊慈悲,宁不救护?”我这个时候需要你帮忙,你可不可以帮我一下呢?

    我们知道,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诸佛有应。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忆念佛陀,佛陀那个时候正在吃午餐,佛陀草草地吃完,立马叫文殊师利菩萨拿着楞严咒“将咒往护”,去救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出事情了,赶快去救他。文殊菩萨以神通力到了现场,持楞严神咒。阿难尊者当时他为什么被迷惑?某种程度是因为摩登伽女用大梵天咒去迷惑他、去刺激他的妄想。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到现场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是持楞严咒,破障,把那个咒的邪恶力量破掉。阿难尊者从妄想中醒过来,摩登伽女也醒过来,文殊菩萨把两个都带回来。

    带回来以后,阿难尊者看到佛陀,非常地悲痛。出家十二年,“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落到这个份上,所以他请佛陀开示,我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为什么我出家十二年,我每一堂功课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该修四念处我也修四念处,为什么遇到摩登伽女的刺激,我还是做不了主呢?“身虽出家,心不入道”。那么这个时候请佛陀开示。

    佛陀这个时候并没有马上开示修学的法门,他先把病根找出来,你为什么会这样?事出必有因嘛,佛陀先找原因,你看经文。前段的序分我刚刚介绍过了,那么到正宗分的时候,佛陀就问阿难尊者一个问题。他说,我今问汝,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当初发心要出家,你阿难尊者是王子嘛,你愿意舍弃世间的五欲,跟随佛陀出家,过清苦的生活,那你当初你说是攀缘佛陀的相好,你为什么出家呢?你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嘛。你说,哎呀,我要出家的话,我没准也像佛陀一样长得这么庄严。

    那么你依止佛的相好而出家,你当初是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你那个能见的心是谁?那个爱乐的心是谁?把见跟爱乐,见是一种感受,爱乐是一个想象,佛陀先按定这两个病根,就是说,你当初的感受在哪里,你当初的想象又在哪里?阿难就白佛言说,他就很诚恳、很坦白地说,其实我当初见三十二相产生爱乐,是用我的心跟目,用我的眼根接触佛的三十二相产生一个美好的感受,然后用我的第六意识又产生很多很多的想象,由于这两个美好的感受跟想象呢,来刺激我愿意舍离世间五欲的快乐而修学圣道、了生死。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佛陀在治病之前,先找出病根。阿难尊者的病根在哪里?生病是有病根的嘛。你看我鼻子过敏,病根在肺部。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根,那么烦恼也是有它的根。那么我们为什么好端端会起烦恼呢?你为什么会犯罪呢?它有它的根。根就是感受嘛。他遇到境界的时候,他产生美好的感受、产生颠倒的想象,然后就住在感受、住在想象,他肯定要造业的嘛!

    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件事情,我们常常说,心想事成,对不对?心跟想有没有一样?不一样。心是不生灭的,众生本具的,但是心跟外境没有关系,你不管外境有没有刺激我,我心就是心,那个明了的心性、现前一念心性叫作心。想象它是要外境刺激的。外境刺激你,你才会“乓”,产生一个想象出来。本经上说什么叫心呢?平静的大海叫作心。什么叫妄想呢?境界风一吹,大海当中产生一个水泡,就是妄想。

    心是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明了性。本来我们应该安住在一念心的。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喜欢活在妄想,我们喜欢住在水泡。这个地方是道出了一切众生的病根。打妄想是可以理解的,有情众生哪一个不打妄想?因为你前生打很多妄想,它肯定有等流性嘛。但是我们不应该住在妄想里面。

    所以本经它没有告诉你不打妄想,因为不打妄想是强人所难嘛。你第一念根境接触的时候打了一个妄想,但是你马上回光返照——它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你不能住。你一住上去你就完,你就造成了:第一个、你身心不安稳,第二个、启动了生死的力量,造成轮回性。所以在这个地方,佛陀先把众生、阿难尊者的病根找出来,说你当初发心出家,你见我的相好,你是用什么来见、用什么来爱乐呢?就是你的感受跟想象这两个是生死的病根,因为我们住在上面,就带动了轮回的力量。

    看第二段,戊二、喻明调伏。前面把病根找出来,这个地方讲如何调伏。看经文: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士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我为什么要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呢?说为什么今天我已经起颠倒了,我已经产生爱取烦恼了,你就告诉我怎么对治就好了,你为什么还要问我说,你当初是发什么心呢?佛陀就解释说,正如你所说的,因为你用这种感受而产生一种想象,而这样的感受跟想象就是你的心跟六根的结合。这个“目”它是一个六根的直觉的感受,第六意识的分别产生很多的想象,这两个是你的问题点呐。你今天是要调伏它、要消灭它,你不知道你的感受跟想象的处所,你就很难去调伏它了。为什么这样讲呢?比方说一个国王,他有很多的珍宝,但是不幸的是他的珍宝都被盗贼侵夺了,这个国王受不了了,他发兵讨伐盗贼。那你要讨伐盗贼你是不是应该知道盗贼在哪里呢?我们今天了生死,那你得知道为什么你有生死呢,生死的病根在哪里?

    你不是说,我从现在开始我不吃饭、我不睡觉,就了生死。吃饭跟睡觉跟了生死是两码事,这没有关系的。你说我从今天开始我就不躺着睡觉,我就坐在这里,那也没关系的,这跟生死没有关系的,你躺着睡觉跟坐着睡觉,这跟生死也没关系的。所以,关键在哪里?就是说生死是有原因的。我们讲,每一件事的的出现,春天为什么百花开?秋天为什么黄叶落?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生死轮回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