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禅师有一天在河边散步,他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少妇,一个年轻的少妇,准备要跳河,佛印禅师立马过去把她抓住,哎呀,你那么年轻不要自杀啊!她说,我一定要自杀。为什么呢?她说,我活不下去了。她说,我跟我先生结婚了三年,本来很恩爱,生了一个儿子,结果我儿子后来生病死掉了,我们两个为了这件事情吵架,吵到最后我先生就把我抛弃了。我现在没有先生,也没有儿子了,我怎么活呢?
佛印禅师说,那你们结婚三年,你三年前是怎么样呢?她说,我三年前活得自由自在的,还没有结婚的时候。佛印禅师说,那你是回到三年前而已嘛,那你也应该自由自在啊。你三年前没有遇到你先生,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对不对?你三年前也没有这个儿子,那你很自在啊,那你现在跟三年前是一样的嘛。
诸位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不自在?同样的环境。因为我们多了一个妄想。对不对?问题在这里。我们在这三年当中累积了一个妄想,当因缘消失的时候,我们妄想放不下。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自己最大的敌人是你的妄想。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慢慢地习惯从妄想的心回到真实的心,那个不生灭心,要站在不生灭的角度来面对人生,就是所谓的弃生灭、守真常,把心带回家,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肯定是百感交集。我们临命终一定会打很多妄想,我跟你保证,就跟你平常没有什么两样。不可能说你平常打很多妄想,突然间临命终不打妄想,没有这回事情。你只要住在妄想,你就很难往生。不是佛陀不救拔你,因为你自己走不出你的妄想,你没有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我讲实在话,我们一个人要跳火坑,佛陀救不了我们。我们一再强调,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佛陀有心救拔我们,我们没有做好准备,不可能感应道交。
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可以决定的,诸位知道嘛?不是佛陀说了算,不是这样子的,是我们自己要做好准备。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因缘法的道理。身为一个佛陀,他比我们还紧张。我们在打妄想,他很紧张,但他也没办法,他不能进入到我们的妄想把我们带出来,佛陀只有这件事没办法做而已,他不能进入到我们的妄想把我们带出来,但是他可以说法让我们自己觉悟。就好像在经典上说,就像一个人不能进入别人的梦中从梦中把他带出来,他可以敲引磬让他自己醒过来,但是他不能进入他的梦境把他带出来,不可以。
那么从妄想走出来最重要关键在哪里?达妄本空。你要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妄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妄想。那是因为你根尘的碰撞,六根攀缘六尘,由过去的业力产生一个妄想。你跟他结善缘,你就产生一个美好的妄想;你跟他过去结恶缘,产生一个不好的妄想,如此而已了。如果你住下去,你跟他就没完没了,没完没了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当你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再来看人世间,那都是一个梦幻泡影,那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如此而已。那是因为我们住在上面,所以给它很多的力量,给它很多轮回的力量。当我们把心抽回来的时候,你再看它,它是一无是处,是这个道理。
前面这段是偏重在破妄。佛陀的破妄方式就是说,他告诉你说,如果你觉得妄想是那么真实,那它应该有个处所啊,结果我们在整个七处破妄,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答案是觅之了不可得。当我们看花的时候,妄想就在花上;当我们看地板的时候,妄想又把它带地上去。所以妄想是跳动式的,它只就是根境碰撞当下的一个假相。当根境别离的时候,妄想就没有了,但是我们心中不断地打它,它就变成很有力量。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把妄想破坏以后,那我们云何应住呢?我们如何找回真心呢?看下一段,丁二、知真本有。
我们一个真实的心性是众生本具的,它随时等待我们回家的。我们虽然无量劫来打那么多妄想,但是一念心性它可从来没有离弃过我们,随时等待我们回去,叫知真本有。
这当中有两段,戊一、问答释义,戊二、现相证成。佛陀先用一个问答来回答这个义理。这当中是如来问,陈那尊者回答,最后如来印可。这个答案是由佛陀的弟子来回答的。看如来是怎么发问的,看经文:
尔时世尊,舒兜罗棉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出道,于鹿苑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那么这个时候要讲话之前佛陀先显出一个相状,他展开他柔软又微细的、具足光明的手,打开五轮指端,等于是这个时候安慰阿难尊者一下,说你不要怕,妄想本空,但是你有一个更好的安住处,我现在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就教诲阿难说,我最初出道的时候,我先到了鹿野苑度化五比丘,其中一个就是憍陈那,阿那多憍陈那,五比丘之首。
佛陀讲一句重要的话说,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够成就出世的无上菩提、成就阿罗汉的圣道,为什么呢?因为被客尘烦恼所耽误,就住在自己的烦恼妄想。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问这些阿罗汉说,你们当初是怎么远离这个妄想的,你可不可以以过来人的角度来开示这些凡夫众生呢?你们当初是怎么远离你们心中的妄想?这个时候,佛陀要弟子们现身说法。这个时候,身为长老的憍陈那尊者就先回答。看经文: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这个时候,憍陈那尊者就现身说法说,我身为僧团当中的长老——因为他是所有弟子当中第一个出家的,也是第一个成就圣道的——独得解名,最初解,佛陀给他一个名字叫最初得到开悟的,叫作“最初解”。他是解到什么意思呢?解到客、尘两个字的意思,这以下就个别说明什么是客、什么是尘。
客跟尘主要的观念就是生灭的,但是客是比较大段的,就是讲的一期的生命的果报;尘是比较微细的,就讲到我们内心的妄想,我们面对果报打的妄想,但这两个都是生灭的。
憍陈那尊者说,世尊,比方说有一个人他从事长途的旅行,他走累了以后怎么办呢?就暂时寄住在旅馆当中,或者是一个晚上休息,或者吃一餐饭。总而言之,睡完觉、吃完饭,他就必须要俶装前途,开始整理行装,再一次地出发,他不可能长久住在旅馆。但是身为主人,他就一直安住下去。所以我就思惟,暂时住的叫作客人,永久住的叫作主人。就是从生命当中,在一期当中,我们出生到生老病死,这个果报是变化的,那么一定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存在。我因为找到这个不变化的东西,所以我证得阿罗汉果。这是第一个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