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言重了,奴婢一家都是贱籍,从前蒙夫人恩惠,得以留在夫人院中伺候,才不至于家人分离,如今又得小姐大恩,奴婢感激不尽!”
陈嬷嬷红着眼睛说完,又深深磕了个头。
康嬷嬷道:“陈嬷嬷的家人都在外面,因是男丁,不便亲自向小姐谢恩,所以没有进来。”
沈玥这才发现,大堂里都是嬷嬷和丫鬟,门外还站了不少人,年龄有大有小,都是男仆。
“李嬷嬷去安置夫人了,小姐刚才见过的。”康嬷嬷又说,指得显然是那位面相精明干练的嬷嬷。
沈玥点点头。
“夫人内院的丫鬟琐事由我们三位嬷嬷打理,外院的男仆下人,以及府外联络等事务,则由赵管家负责。他也是之前沈府的大管事。”
康嬷嬷往门外喊了一声,一个年过四旬的中年男人走进来,扑通跪在地上。
“老奴赵兴,拜谢小姐大恩!”
康嬷嬷道:“清漪院主要的管事都在这,其他丫鬟下人,小姐不必一一认识。但除此之外,小姐嫁妆里的诸多田产地产,以及京中产业,还有管事共计二十余人,小姐之前也都见过了,奴婢已经派人送去消息,这两日他们得空,便会来蒋府拜见小姐。”
沈玥的嫁妆之所以惊人,除了那些明面上的金银财物外,更重要的是有不少地契、田产、店铺、酒楼等等。
种类又多又杂。
产业范围也不仅限于京城之内,而是辐射向大燕各个大州,尤其是通往边关这一路上,到处都有沈家的产业。
这些都是沈家百年积累的财富,是家族的底蕴,更是源源不断的摇钱树,几乎称得上日进斗金。
也正是靠着这些产业支撑,沈家以及全族才能代代出武将,毕竟穷文富武,习武是个烧钱的活儿,没钱养不出将军。
胡氏心心念念想抢夺的沈家家产,也正是这些东西。
沈玥在出嫁前,父母和三位兄长几乎把所有东西都给了她,包括产业地契。
那些散布在大燕各个地方的产业管事,没办法赶回京城,但在京中负责总管各地产业的二十多名管事,沈玥在出嫁前,都被父母安排见过。
管事们也都在那时知道,从今往后,她才是沈家所有产业的拥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