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妇人气喘吁吁,站在安悦的面前。

    她喘了两口气,双手合十感激的看着安悦。

    “这位姑娘,多谢你扶起我家小孙子。

    小孩子不懂事,就因为我没有给他买,他想吃的烤羊肉串。

    小家伙和我生气,拔腿就跑,无论我怎么喊,他都不愿意停下来。

    真是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

    说着话,妇人就要伸手从安悦的怀中,接过团团。

    妇人的目光中,带着宠溺和责备。

    团团用力的抱着安悦的脖子,眼泪汪汪。

    “我没有奶奶,我不认识你。”

    那妇人闻言一脸的伤心,声音中透着责备。

    “哎呦,我的小祖宗,你怎么可以不认奶奶呢?

    再胡闹也要有个限度,你要再说没有奶奶,我可是真的要生气了。”

    她又一脸无奈的看向安悦,“真是不好意思,小孩子被我宠坏了,耽误你的时间。”

    安悦不为所动,没有要把小团子交给妇人的意思。

    虽然妇人表现出的担忧,慈爱,宠溺,责备,都十分完美。

    可恰恰是因为这份完美,才会让人感到虚假。

    更因为安悦能清晰的感觉到,怀中的人害怕的颤抖。

    试问一个让孩子熟悉的人,又怎么可能让孩子感觉到害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