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魏姓文士语塞,但仍不甘心:"这些新奇的玩意儿,迟早会坏了我大秦的根基!"
"放肆!"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怒喝。原来是一位参加殿试的举子,他义愤填膺地说:"魏先生,你说这话未免太偏颇了。太子殿下推行新政,哪一件不是为了百姓?就说这次殿试的改革,让我们这些寒门子弟也有了出头的机会,这难道不是大善政吗?"
几个同样准备参加殿试的学子也纷纷附和。一时间,酒楼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李白云看着这一幕,欣慰地笑了。这正说明太子的新政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有人反对,也改变不了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殿试已经开始。往年的考场总是一片肃穆,但今年却有些不同。考生们虽然依然认真,但脸上少了几分惶恐,多了几分从容。
嬴政坐在高台上,目光如炬。这是他第一次亲自监考,就是要看看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材到底有什么本事。
忽然,他注意到一个考生在答题时频频抬头,似乎在思考什么。往年这种情况很少见,大多数人都是埋头抄写背诵的内容。嬴政悄悄让人记下这个考生的座位号,准备等考试结束后看看他写了什么。
礼部尚书在一旁小声提醒:"陛下,时辰不早了,要不要去用膳?"
嬴政摆摆手:"不急。朕倒要看看,这些考生能写出什么新见解来。"
就在这时,考场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原来是一个老儒生闯到了考场门口,大声疾呼:"陛下啊!这样的考试太离经叛道了!什么'论水利之利弊'、'议农田之改革',这些俗务,岂是读书人该操心的事?"
守卫立即要去拿人,嬴政却抬手制止了。他走到门口,平静地问道:"那依你看,读书人该操心什么?"
老儒生愣了一下,随即理直气壮地说:"读书人自然是要研习圣贤之道,明察古今之理..."
"好一个圣贤之道!"嬴政突然提高了声音,"可圣贤之道,归根结底不就是为了治国安民吗?水利、农田,这些难道不是关系民生的大事?"
老儒生被问得哑口无言。这时,嬴政又说:"你可知道,正是因为过去的士人只知道空谈理论,才让许多该办的实事都耽搁了。小九改革科举,就是要选拔真正能为百姓办事的人才!"
这一席话不仅让老儒生惭愧地退去,更让周围的人对太子的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
另一边,工坊内也在上演着一场特殊的"课堂"。一台珍妮机突然发出刺耳的响声,随后彻底停转。工匠们都紧张地看着这台价值连城的机器,生怕真的坏了。
赢天闻讯赶来,仔细察看了一番,突然笑了:"来得正好!这是个难得的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