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瞪大了双眼,难道说,自己在史书中并不是一位失败者?他不由得紧张起来,握紧了羽扇,就这样看着林夕以一种他从未见过的郑重模样,端正跪坐于面前,用一种特别的腔调缓缓开口:
“在你面前的是悠悠大汉四百年最后一位丞相,历史上没有差评、被称颂千年的忠臣,中华文明史上智慧的化身,历代帝王对他不断追封,赐庙加号,千八百年间无数文人骚客为他作诗纪文,他就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文学家,汉丞相,忠武侯,诸葛亮!”
“吧嗒”,诸葛亮手中的羽扇落在了几案上。
对这个反应很满意,林夕继续用播音腔娓娓道来: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幼小不幸失祜,于徐州屠城中携弟幸免逃生,躬耕于南阳卧龙岗,二十七岁得汉昭烈帝刘备三顾之恩,就此出山。夺荆州,安西南,入巴蜀,定季汉,一生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帝去后,他辅佐幼主,忠贞不二,联东吴、抗曹魏、平孟获、出祁山。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也。”
“诸葛亮晓音律,明绘画,通书法、兴水利、治律法、懂天文,勤农事,他连年兴兵,但益州不疲敝。他严刑峻法,但百姓无怨言。治蜀期间,制定的很多制度都福泽千年,平定南中,一千七百年后的南中人依旧遵循与诸葛丞相的约定,永镇中国南门。一部中国通史一百篇,三国占两篇,诸葛亮独占其一篇也!”
“几百年后之唐朝,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而立武庙,以姜子牙为主祭,另选十人配享,史称武庙十哲,诸葛亮位列白起、韩信之后,其成就已超自比之管仲乐毅。文庙中武侯亦在配享之列,历朝历代都以诸葛亮为文臣典范,他一人足以让三国耀万世,号称千古一相!”
“武庙十哲?千古一相?”诸葛亮红了眼眶,声音颤抖,“亮,何德何能,生受了。”
但是林夕还未说完,她换上了深情女主播的声音,动情地说道:
“后世常有人问,诸葛亮为何要以凡人之躯去挑战神灵才能做到的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一州抗九州,北伐不休。有人说,为报昭烈帝知遇之恩,有人说,为后主享有几十年太平,有人说,不北伐,则蜀汉想要偏安一隅亦不能。然,我想,这只是原因之二三。诸葛丞相幼经战乱,九死一生,后躬耕于南阳,这世界变成了何等样的炼狱,他知之,万千黎庶期盼的是何等样的生活,他知之。这世界不好,他不喜欢,起于微末的刘皇叔也不喜欢,又恰好,诸葛亮与刘皇叔喜欢的世界是相同的模样,那就是再复强汉,天下太平,黎庶温饱,苍生安乐。为了这样的世界,诸葛亮随刘备出了草庐,为了这样的理想,一群文臣武将抛下了名利仕途,与刘备一起,筚路蓝缕,迎强而上,虽九死而未悔。北伐,就是诸葛亮背负着同行者未竟的理想,毅然决然的最后冲锋。”
“后人们还说,蜀汉有蜀汉的浪漫,曹魏有曹魏的风骨,而江东只有鼠辈。何为蜀汉的浪漫?便是这一群理想主义者不畏强敌,不屈不挠,君不疑臣,臣不负君,仁义无匹,忠义无双!是为了那理想中的世界,君臣们前赴后继,甘愿以骨为薪,燃烧自己,为后人照亮前路!”
诸葛亮已经泪流满面,激动不已,“好,好,吾道不孤也!”
林夕也说得动情,擦了擦眼角,随即冲丞相灿然一笑,以林夕的口吻说道:
“丞相,您可能想不到,您的《出师表》我们都会背。您更想不到,后世为您在成都修建的武侯祠,就在汉昭烈庙里,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君臣合祀祠庙,喜欢您的人太多,所以有时候先帝还要蹭您的香火。”
诸葛亮抓起羽扇掩住嘴,轻笑出声,“不当人子!”
林夕也笑:“能与您一起享后世祭祀,先帝肯定高兴着呢,二将军,三将军也在,他们一起蹭您的香火。”
诸葛亮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一如在荆州之时么?那定然热闹的紧!”
“确实热闹的紧,去看您的人太多了,上一次我去武侯祠,想给您献个花都要挤半天。可是现在,您就在我面前,我能陪着您,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尽自己一份力,简直就如梦中一般。”说到这,林夕又整理了一下仪表,双手加额,深深伏拜,就如初见丞相时一样,行了一个大礼。
“林夕,拜见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