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P小说馆>网游>大明求生记 > 第四百三十章 河套的布局
    古代打仗,前期准备工作比较繁杂,一般需要几个月或一年多,有些仗需要几年。因为人数众多,而章子俊的新式军队人数就比较少,一个团才三千人左右,所以后勤也就不会庞大。要不然数十万人,几十万人的后勤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光驴马吃的粮草首先要寻找一个驻地来存放,还不能小,想想几十万人每天人吃马嚼的就不寒而冽。

    达延汗在准备兵马,反观“明军”占据五原后,按兵不动,只是修补城墙,城内挖几个水井,在城外挖一些壕沟,这让达延汗的动作也就缓慢下来,尽可能地多召集战兵,还要提防明军火器的攻击,建造厚木摇车,攻城云梯等。又在乌梁海周围修筑屯兵点,收拢放牧的几个小部落。吸取东胜卫战败的经验,也要制造几门大炮及抛石车。

    几个月后,本以为明军主动来攻乌梁海,左等右等明军没有什么大动作,就这样迟疑起来了。既然明军不动,那么已经汇集到乌梁海周边的鞑靼兵马也不动,生怕明军有什么幺娥子,只因东胜卫这一仗打怕了。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前出的几路游骑在五原附近,隔着城池很远莫名奇妙地被火枪所伤。

    乌梁海周边汇集了鞑靼各部落的兵马已达六万余,每日的吃喝用途实在是一种负担,特别是草料紧缺起来,骑虎难下。以往鞑靼进兵后是一路抢掠,无后勤保障就能活的很好,而这一次在自家的地盘上扎营备战,到哪里去抢掠?座吃三空的局面。不得不从别的部落运输粮草到乌梁海而来。反观几千人的明军只是在五原城内守卫,时不时地在周边活动一下,显然活得很是轻松。加上五原周边沼泽遍布,河流稠密,高低不平,一些断流的河道分割着大小不一的地貌,不利大股军队作战,让达延汗焦虑万分。

    在这里就要说一下明朝时期五原的地貌分布了,跟五百年后天壤之别,明朝时期的黄河在这里有上下两条,就是称为后套的地方,分为北河和南河,乌加河(哈刺江)也是黄河的一部分,临河(巴彦卓尔)开始从黄河主道分流出许多条支流,流入乌加河,两河之间是相通,密密麻麻流经的地方全是草泽沼泽,一些干涸的河道因长年被水流冲刷变成沟壑。

    凡是水流而过的地方,水草丰盈,稍远一点乱石丛生,荒芜石土,不长寸草,多为盐碱之地。所以连鞑靼部落也避开此地放牧,而是在乌梁素海周边,乌梁素海往东草场丰满,土地平坦,也就是乌拉山(母纳山)下一整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

    再过百年后,随着临河的众多河道干涸,黄河就会沿着主河道而去,而乌加河(哈刺江)水量减少跟黄河分道扬镳。

    章子俊为何要抢占五原,是因为五原的铝土矿,铝土矿在河套内不是没有,可是五原的铝土矿储量较大,含铝量达45%以上,多为浅藏大块型,质地坚硬。当然还有其它的矿产,比如铜,锌等,虽然不是大型矿,可是架不住含量高,小规模开采足够使用。

    回看当前所开采的众多矿产,都是易开采的露天地表矿,特别是煤矿,铁矿等,下挖地表一至二米就能挖到矿产的那种。这也是没法,缺少大型开挖工具。还好有了铁路可作为运输,要不然挖出来也不知如何好。

    往后通往五原的铁路只能在黄河北岸修建,因为在南岸被称为黄河后套的那个大转弯处就是荒芜人烟的库布齐沙漠,只能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