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P小说馆>网游>大明求生记 > 第四百二十二章 御史谢昶昌(下)
    为何名帖的样式还有如此之多的细节?因为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以礼而行,成为了官民之间交流的主线。对名帖进行细微的处理,不仅停留在简单的文字之中,还表达了使用名帖的人对他人的注重与关心。随着明朝后期的发展,名帖的形象也出现了变质。从最初的礼仪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了奢华的代表。为何会出现这种改变,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变质。

    许多人通过名帖的奢华,掩饰了自己的虚伪与狡诈。如“用纸已花费银三厘,堪称暴殄天物,奢侈至极”,仅用纸就已经远超了名帖的实际价值。一封拜帖,所书最多不过十几字,可是其中的称谓与名称,却有很大的智慧与讲究。

    一般使用字来代表名字,为何会有名与字的差别,因为在明朝,直呼他人的姓名视为不雅,而以字代称,则表示对他人的尊敬。

    除了使用他人的字,还要称赞他人所处的地位,所以还会在后加“阁下”、“明公”、“足下”等尊称,而在称呼自己时,为了表达更深的恭敬之情,有时还会在自己的名前加上“侍生”、“友生”等。相关称谓倘若使用不当,很有可能招致主人的反感,所以如何选用称谓名词,在明朝也是一门交际学问。

    无论名帖的样式大小怎样改变,文字都是名帖难以或缺的。在称谓中,可以看到明人对礼仪的态度,以及对尊卑之情的重视。所以简单的文字,在名帖中充当着礼仪使者的形象,当一封名帖呈递过去,人与人之间的恭谦之礼通过文字的交流得以实现。

    再来说说揭帖,在明朝,揭帖便成为了地方官府与民间交流的平台。官府所要施行的地方政令,都可以通过揭帖加以宣传,使官民之间保持了必要的联系。除此之外,揭帖还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为何还会有政治色彩呢?因为在明朝后期,百姓想要参与政治活动,却没有较好的平台,而揭帖的相对自由性,使得百姓掌握了舆论的传播。所以民间揭帖一出,很有可能掀起一场政治活动。

    所以谢御史使用的是拜贴,按朝廷规制平安伯的地位比御史高出许多,不在一个等级上,可是谢御史又是钦命而来,在这一个层次上平安伯又是谢御史调查对象,此时就不能用官职及官制来衡量了,其职权又高出不少,直通皇权。

    谢御史可以拿着鸡毛当令箭来胁迫平安伯,如果碰到这样的事,一般地方大员也只是捏着鼻子配合就成,可是这样做,在官场中是行不通的。不过有一种官员会这样去做,那就是宦官,所以说朝廷官员跟宦官总是对立的。

    谢御史显然不是那种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人,深知官场及做人的道理,所以提上拜贴,很是低调,自称学生拜平安伯知己阁下,用的还是全帖。

    这个全贴就是三折,里面会详细写上自己的简单履历,官职,来会见的目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