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延熹八年,夏六月(公元165年)
河间国,饶阳县,解渎亭(今河北安国周边。)
幸得上天眷顾,今年的解渎亭周边,却是无甚天灾发生。
正值秋收时节,麦香夹杂于热风当中,吹进了千家万户当中。
天上的星星渐稀,东边的天际线犹自昏暗不明,但西边田亩远树却在灰暗中显露出了形状。
田间蜿蜒的小路上人影憧憧,几个农夫一边走着,一边说聊起了当地的一些趣闻轶事。
“哎,你们听说了吗?那伯渊先生,昨日又被气晕了!”
“哪个伯渊先生?”
“就是那个王潜,王伯渊啊!”
“噢,就是那个为母守孝的孝子?”
“对对对,要说这伯渊先生也是可怜,家中原本也是有屋又有田,结果却早年丧父,其母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还供他读书,好不容易学成归来,其母却又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对了,你刚说他被气晕是怎么回事儿?”
“害,伯渊先生为母守孝,便没了其他营生,只得靠为人讲学糊口。
前不久,少君侯拜到了他的门下。
少君侯不喜读书,伯渊先生又生性刚直,便少不得与少君侯冲突……”
就在人们议论之际,解渎亭以南,十里外的一间草庐内,躺在床榻上的一名青年,缓缓的睁开了眼睛。
“这……是哪里?”
王潜看着屋内陌生的环境,脸上满是茫然与惊慌。
他本是一名00后实习老师,于前不久被分配到一所高中学校,负责教授学生历史知识。